学生活动

2017级法治文化硕士生“思齐”读书会第一期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17-10-26 浏览次数: 发布人:管理员 返回列表

2017年10月20日晚上,永利集团304am登录2017级法治文化硕士生本学期第一期读书会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643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讨论的书目是梁漱溟所著的《中国文化要义》。法治文化专业共七位同学与崔蕴华老师、李璐老师和胡小进老师展开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与研讨。

读书会首先是同学们的自由发言阶段。首先陆帅文同学就梁漱溟先生的论述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本书从中西对比作为切入点,谈了西方之集团生活与儒家伦理观念构建起来的社会的不同。接着陈聪同学谈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早熟”这个结论的看法,整体论述了作者如何推导出这个结论。冯园同学界定了西方宗教发展的轨迹,并从对人影响的角度将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卢林林同学着眼于中西方规制方法的不同,中国主要靠礼俗,西方靠法律,并且分析

了这种现象的成因。黄楷文同学从地域角度分析了法应用效果的不同,在比较开放的地区法律应用的程度比较高,但在传统的人情社会法律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相关成因。徐晓聪同学阐释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比如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人向里用力之特征等,并就此引申出中西文化、法律的对比。彭建同学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他认为从中国没有阶级直接推导出中国不属于封建社会的说法有待商榷。并对中国是否有阶级这个问题提出了疑问。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胡小进老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总结,提醒同学们注意职业分化与阶级的区别。

同学们发言结束后,崔蕴华老师首先针对同学们关于本书讨论的时间和地域范围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同学们应该在《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的理论预设为讨论的基本点。之后她引导同学们将中国文化与法律相结合进行讨论,重点在同学们如何认识中国文化视角下的法律,以及当中国从传统的礼法社会走向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法律应当何去何从。同学们从礼与法的角度进行了热烈探讨。胡小进老师总结了礼与法的关系,在中西方文化中,礼与法的层级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外扩散来确定关系的亲疏,而西方宗教的角度下,更强调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都是相同的,这是西方民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崔蕴华老师总结说梁漱溟先生在书中反思了中国的礼法制度,而在梁氏另一专著《乡村建设理论》中提到了未来的理想是回归到“礼”上,在配合相应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在一些乡村的建设中以“礼”为主更加合适。关于中国未来法治建设的问题,黄楷文同学对于中国法律借鉴西方法律制度现状提出了一些反思与建议。

之后,李璐老师让同学们谈一下西方的法治是否具有普适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应当表现在哪里。同学们就法律的普适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法治建设中地位进行了讨论。胡小进老师在总结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理念与西方法治思想的比较如权力制约思想等,一些传统资源对现代监察体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制度背后的价值问题。

最后,三位老师分别对于《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胡小进老师重点阐释了“职业”与“阶级”等概念,在传统中国社会个人拥有一定的社会晋升空间,因此存在不同身份与阶层的社会流动性。对于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提炼出法治建设的要素,胡老师提出家族之间的孝道以及仁义这两个要素对于中国将来的法治建设应该有一定的帮助。孝道位于家庭的内部建设,仁可以作用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建设;崔蕴华老师总结了同学们所讨论的问题,肯定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并指出一些问题还有继续的讨论空间。她指出梁漱溟先生的书中提出的礼教观点虽然是源自于人类的本性,但严格意义上讲是对于士大夫和君子的要求。中西方两种“生长”的文化如何承载与培育各自适合的制度资源值得进一步探讨。李璐老师对于论文写作方法进行了指导,想要写好一篇成功的学术论文,需要大量的阅读来找到兴趣点以及大量的练习来练习自己的写作技巧,读书会就是这两方面很好的结合,同学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读书会在十分热烈友好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通过对于《中国文化要义》的热烈探讨,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认知,同时对未来的法治建设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下次读书会将讨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同学们都很期待!                                           

                                              (图/文:卢林林)       

延伸阅读:“思齐”读书会是永利集团304am登录法治文化专业硕士生的读书会,每学期按月举行三至四次左右,由导师和同学们一起研讨与研究方向相契合的学术名著、经典作品,至今已经连续举行了六年。“思齐”读书会取自《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喻指本方向的老师和学生,在法治文化的广阔领域内切磋琢磨,遵循韩愈提出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思想,平等交流,相互砥砺,教学相长,相互见贤思齐,以谦虚、严谨的学术精神,努力揭示法治文化的深刻内涵,养成浩然人格,共同建设法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