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科
观古籍文物之藏,品传统文化之美——记中文1801班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3  浏览次数:

2018年11月14日上午,永利集团304am登录中文1801班在罗世琴老师、魏玮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国家典籍博物馆。同学们徜徉于国家典籍博物馆浩如烟海的典藏中,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专业知识,收获颇丰。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一大早,同学们怀着激动而又憧憬的心情坐上了开往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大巴,一路上不停地讨论着即将开始的博物馆之旅。当站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面前,同学们立刻被宏伟的建筑吸引,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中文1801班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前合影

进入典籍博物馆,我们首先来到了古籍修复部。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部

进入古籍修复部,映入同学们眼帘的,便是一位正在认真修复古籍的修复师。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道,古籍修复的人员来自历史学、文献学、美术史、文物修复学、化学等不同专业,一本书一般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完成修复。出于对古籍文献保护的考虑,修复师们只做材质上的修复,不做内容上的补充,还原古籍最真实的面貌。

正在修复古籍的台湾修复师 正在修复民国时期西文文献的修复师

刚来到第二个修复师面前,同学们便被他手中正在修复的古籍吸引住了——这本古书竟来自距今近千年的西夏时期!同学们在惊叹古籍历史悠久的同时,也纷纷赞叹修复师们高超的技艺。

修复师正在仔细修复西夏文献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献,修复室内的风力大小、温度及湿度的高低全都受到严格控制。过道两边堆放着用来练习基本功的样书和压书用的石板。走过成堆的石板,一个精美的中药柜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修复古籍的地方,怎么会有中药柜呢?经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制作精美的柜子里面存放的是染料,许多染料都是由珍贵的矿物、中药甚至茶叶制作而成。

颜料柜 修复西文文献的机器

在了解了修复师们修复古籍的具体过程之后,同学们来到了一排修复机器面前。据工作人员介绍,陈列在这里的修复机器有装帧机、切纸机、缝纫机、激光雕刻机等,它们都是辅助修复师们修复古籍的“得力干将”,不仅能够根据修复对象的材质与要求提供不同的修复手段,更能够提高修复师们的工作效率,加快修复速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高清摄影文献修复台是我国特有的、享有专利权的古籍文献修复机器。一块大红玻璃,下面是几排扫描镜头——这台机器虽造型奇特,但在遇到较大尺幅的文献修复工作时却是毫不含糊,总是能够在保证修复质量的同时为修复师们提供极大的便利。

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高清摄影文献修复台

离开了古籍修复部,我们来到了“《永乐大典》文献展”。《永乐大典》全书共11095册,22937卷,3亿7千余万字,历时六年编纂而成。工作人员讲道,所谓“盛世修书”,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上书太祖,请求修书。然而,就在太祖最终下诏修书的洪武三十一年,皇上不幸驾崩,修书之事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直到燕王朱棣夺得皇位,为了稳定人心,在永乐元年开始修书。

整个编写人员团队由监修、总裁、纂修、催纂等共同构成,各工作人员之间分工明确,整个组织庞大却不冗杂。其中主持篡修工作的总纂修为解缙,监修为有着“黑衣宰相”之称的姚广孝,“两朝首辅”徐阶、“救时良相”高拱以及“改革家”张居正都曾参与大典的编纂工作。

《永乐大典》展览橱窗

大典以字为关键线索检索,收录了包括《洪武正韵》及各种儒家经典在内的各种书籍七八千部。大典制作精良,书写秀美,实为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精品。其中部分内容更是与《马可·波罗游记》相互印证,成为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有力证据。

《永乐大典》副本残卷

接下来,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永乐大典》正副本及其相关下落情况。正本副本均命途多舛:正本在辗转南京文渊阁东阁的下阁、北京左顺门北廊、文楼、古今通籍库之后失传,现有毁于明末、毁于嘉庆乾清宫大火和殉葬明世宗等说法;副本于嘉靖四十一年藏于皇史宬,清雍正间藏于翰林院。由于流传时间较长有所散失,加上清朝官员的偷盗和战火焚毁、外国侵略者的掠夺,大典的副本现在仍散落世界各地。据目前所知,《永乐大典》副本残卷现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共藏有224册,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藏有60册,美国藏有52册,英国藏有51册,德国藏有5册,越南藏有4册,爱尔兰3册,另有三册具体收藏国家不详。同学们听后纷纷感慨不已。值得一提的是,自清末民初至今,在鲁迅、袁同礼、郑振铎、缪荃孙、赵万里、张元济、傅增湘等学者的努力下,多册《永乐大典》得以回归。在展览的最后,同学们来到了展厅中央观看大典副本的原本。修复师“整旧如旧”的手法令同学们叹为观止。

《永乐大典》副本残卷

离开了《永乐大典》文献展,同学们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甲骨文记忆》展。进入展厅,首先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甲骨文起源的故事。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活动受自然因素限制。因此,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气、打猎收成等,自然也就成为了甲骨上占卜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工作人员详细地为同学们介绍了在展厅中央的“龙、凤、鼓、涉、饮”等甲骨文字。同学们兴致盎然地猜测展厅中央的甲骨文究竟是什么含义、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并不时询问负责介绍的工作人员。

“甲骨文记忆”展厅中央

接下来,同学们开始了甲骨文被发现过程的探寻之旅。同学们详细地了解了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起初,甲骨文的载体——“龙骨”作为一种药材,在被发掘后往往被碾成粉末使用。而“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在一次服药时偶然发现“龙骨”之上有着密密麻麻的小字。他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古代文字。随后,甲骨文在河南安阳被大量发掘,距今数千年的上古文字终于重见天日。

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甲骨文

接下来,工作人员又为同学们介绍了世界上第一本与甲骨文有关的著作——刘鹗的《铁云藏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六种造字法——象形、会意、假借、指事、转注、形声在甲骨文中都有体现。

在甲骨文展厅的下半部分,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甲骨文所在的殷商时代的一些文化背景,并结合现代汉字,从祭祀、出行、农耕农牧、乐器、姓氏等方面为同学们作了详细的对比介绍。据相关统计,在已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约1500个已被学术界识读,另有约500字已有学者做过考释,不过结果未取得共识。

甲骨文知多少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还丰富了专业知识,陶冶了情操,升华了内心。在此次参观活动之后,相信同学们能够对中华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活动结束以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看见那些历经百千年的纸张触手可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震撼。仿佛永恒的时光就在眼前流淌。感谢那些默默修复古籍的工程师,拼凑出一段段的历史。

——齐喻同学

方正典雅的台阁体间笔墨生香,在方寸间我看到千年时光。旷世宏编,文献大成,古卷泛黄。梦入大明,我在《永乐大典》寻你的模样。

在国博修文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大约是延续国脉的谨慎敬业,和在放大镜边上挂一只可爱乔治的情怀。

——陈燕晴同学

参观古书修复,感悟到了大国工匠的精益求精。了解《永乐大典》,体味到了盛世王朝的繁荣昌盛。欣赏甲骨文,体味文字的奥秘,探寻每一片龟甲背后的故事。《从<诗经>到<红楼梦>》,更是一段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与寻觅。何其有幸,游览国家典籍博物馆。

——王得源同学

文/王秉坤

图/程田雨、冯玺铼

审核/魏玮


上一条:展讯|“书贵天真”——2023-2024学...    

分享到:

永利集团·(304am-官网VIP认证)-登录入口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